当代艺术家官网

艺术论坛

王熙炯:鬼才老彪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5-3-13     浏览次数:    


               鬼 才 老 彪

                    王熙炯/文


     我自1984年末进珂田乡政府机关工作与老彪共事,“淡水之交”四十年了。老彪,真名胡必彪,因其写文章用笔名“老彪”而得名。其人身材矮小,清瘦矍铄,秉性聪慧,言辞机巧,行事颖悟,鬼精鬼精的。

     老彪,家中末脚儿,父母早逝,年少贫寒。高中毕业后,独自谋生。学过中医,曾诊脉治病,也间或帮人“改运”。之后,幸得当时珂田中学校长慧眼识才,聘其任代课教师。八十年代初,考入珂田公社(乡)文化站。他一心扑在文化事业上,以站为家,以文为荣,充分利用专栏、橱窗、黑板报等宣传窗口,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还常常驻村组织群众办业余剧团和龙灯队,组织开展黄梅戏、龙灯队巡村演岀。他还时常脚蹬自行车,身挎照相机到乡村拍摄乡情民俗、自然风光进行报道宣传。“自来熟”使他很轻松自如地和乡亲们打成一片,乡下一些老人也乐意将烂熟于胸的民间传说与典故,竹筒倒豆子与其和盘托出。老彪精心整理加以提炼,百余篇具有浓郁乡土气息且富有神奇色彩的文学作品,先后发表在省内外报刊上,其中:《乾隆黄帝与古徽道》等故事刊登安徽省《乡土》杂志,黄梅戏《杜鹃花开》发表在《安徽文化》杂志上。


     老彪,勤奋好学,悟性极高。他学样有样,做事极力做到最好。儿时,老彪常听母亲念叨:“听老辈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你长大了如有岀息,一定要去趟苏州杭州。”一九八二年十月的一天,牢记母亲生前嘱托的老彪,揣着省吃俭用积攒的三百元钱,心中默念着母亲,独自踏上去往苏州、杭州的旅途。也正是这趟出行,使老彪走上了艺术创作之路。迷人的苏州园林,特别是那千姿百态的盆景让老彪大开眼界,激起了他心中的艺术浪花。回家后,他立马着手学习、研究盆景栽培制作技艺,一有时间便独自一人带着干粮,钻进深山老林,跨溪谷、攀悬崖寻找盆景素材,采掘他中意的鲜活树桩回家移栽。由于老彪是当地第一个玩弄盆景的人,既不懂栽培技术,又无名师指教,全靠自己摸索,好多树桩都在他的破水缸、旧火桶、老木箱等“景盆”中夭折。失败、讥讽接连而至,但他没有崩溃、没有放弃,反而变得似乎有些痴狂。一次,我刚进老彪家门,只见老彪手上拿着一个枯死的树桩发楞,一会儿左看看,右看看,一会儿前看看,后看看,不停地上下翻弄。我不便打搅,默立一旁。突然,他扭过身来朝我一拍大腿惊叫起来:“炯,你看你看,这是不是一只雄鹰在展翅飞翔?”我顺着他手比划的方向仔细看,不由得惊叹:“的确像只飞翔的老鹰,太神奇了!”老彪让我落座后,似吃了兴奋剂,拿来小钢锯,三下五除二除掉几支多余根枝,“老鹰”初显雏形。接着,他找来了废弃的钢锯条,磨成一把简易的小雕刀,便细雕慢琢起来。时间在缓缓地流转,他的双手化腐朽为神奇,心目中的“老鹰”活了,神形兼备,栩栩如生。我惊叹他的巧夺天工,佩服他的“鬼才”。从此,他开始系统学习盆景栽培和根雕制作技术。凡聪敏之人,加以一番努力,定然容易进境。有志者事成,他的盆景、根雕制作技艺突飞猛进。
     机缘,总是眷顾勤奋好学肯钻研的人。1985年春上的一天,那只初创的“鹰”,被来珂田乡采风的《安徽画报》采编室杨主任慧眼所识,随即拍下发表于当年的《安徽画报》第2期上,并寄给他200元酬金。200元,这对当时月工资仅30元的他来说有多么兴奋,这也更坚定了他的艺术创作信心……1999年,石台县举办盆景艺术展。老彪展览的盆景、根艺作品姿态万千、妙趣横生,内涵丰富,意境深邃,深获好评,引众多“点赞”。中央电视台实地专访并制作了《胡必彪盆景制作与艺术欣赏》五集艺术科教片。《把握》《威震河山》等根艺作品也先后被国内外爱好者收藏。
一方水土的成名,取决于瑰丽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人文历史,更离不开慧眼识珠的探索发现者。可以说,老彪就是仙寓山文化旅游开发地探索者、发现者、识宝者、创始人。
     土生土长于秋浦河源头、仙寓山脚下的老彪,长期饱受灵山秀水的熏陶,不仅钟情、执着艺术,更深爱家乡的一草一木。他认为皖南第四高峰仙寓山虽不及黄山雄伟险峻,但境内古木参天、溪流湍涌、云雾缭绕、鸟语花香,原始自然、神奇灵秀的生态环境,宜游宜居,是镶嵌在皖南大山之中一颗难觅的璀璨明珠。尤其还有一条沉睡仙寓山之中的榉根关古徽道——“徽饶通衢”,其文化底蕴深厚,保护、开发意义深远。于是,他自九十年代初始便常常独自一人翻山越岭,走村入户,钻山林,爬古道,越沟壑,拍照片,抄碑文,寻故事、探历史,费尽心血编写了几十万字的《仙寓山旅游发展规划(草案)》及考究榉根关古徽道厚重人文历史的论文数篇,其中《历史的见证 文明的象征》一文,被《安徽经济日报》整版刊登,国内176家报刊转载,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在石台县举办的“国际目连戏研讨会”上所作的《“目连救母”对地域人文素质的影响》专题发言,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极大反响。

     本世纪初,仙寓山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这颗大自然恩赐的璀璨明珠在皖南大地重放异彩,走进了都市人的视野,挺进了现代人的生活。目前,仙寓山景区已成为当今国内热门的文旅康养圣地,榉根关古徽道也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阳光卫视、东风视觉、齐鲁电视台等省内外新闻媒体慕名前来采访报道。自然,老彪也成了采访报道的新闻角色。《胡必彪让古徽道名声远扬》的人物专访报道,让老彪声名远播,方圆百里更是家喻户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以前人们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已不再实用,或被劈作柴火,或弃之如敝屣。老彪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些不起眼的物件,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的“史书”,是农耕文明重要见证的“灯塔”。他决心要收藏、保护这些民俗用品,绝不让它们在时代的变迁中绝迹消失。说来容易做时难,收藏民俗用品需要一笔不小数目的资金。本来家境贫寒,工资又不高,一双儿女嗷嗷待哺,养家糊口都有点紧巴巴的。这该怎么办?想做的事就得去做!他的犟脾气来了,九条牛都拉不住。他省吃俭用,并忍痛割爱廉价卖掉以前收藏的珍品古玩和精品盆景等,攥着有限的资金,踏上抢救、保护、收藏民俗物品之旅。几十年间,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跑遍了皖南山区的村村寨寨,脚皮磨破了一层又一层。只要他看中“古董”,会在所不惜,说破了嘴皮也要买下。整栋老房,堆满了老彪收藏来的犁耙、稻戽、风扇、水车、蓑衣、斗笠、学步车、灯盏架、粮布票、旧船票、卖身契、婚书等一系列杂七杂八“陈年烂货”,也积满了妻子的牢骚和怨言,更储满了他的“酸甜苦辣咸”。
     老彪收藏民俗用品的举动引起了人们关注,也惊动了县乡两级领导。2004年春季的一天,县主要领导下乡调研工作,特地上老彪家“视察”这些“宝贝”,很受感动。决定在县政府大院举办首届皖南民俗用品收藏展,同年又在合肥市三河镇开办了皖南民俗展览馆。《安徽日报》、《新安晚报》、安徽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作了专题报道。

     2014年春暖花开之际,老彪利用倾注一生心血的民俗收藏品,协助刚出校门的儿子胡旭创办《皖南民俗博物馆》。他与儿子一起谋划、共同设计,仿照外婆家的“翠屏居”打造了一座典型徽派建筑风格的《皖南民俗博物馆》,耸立在秋浦河畔,激起了秋浦河的浪花。各类票证、雕塑、刺绣、瓷器、木器、石器、竹器……2800余件琳琅满目的展品,穿越时光,隐隐散发着昔日的辉煌,渗透着时光的温度和人类智慧,彰显皖南民俗文化的魅力。这些无言沉默的“破烂”,绽放“艺术”的奇葩,吸引八方游客,也引起众多媒体关注,《新安晚报》《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齐鲁电视台》《阳光卫视》《凤凰卫视》《东方视角》《中央电视台》等十家新闻媒体进行了采访报道。老彪激情澎湃,即兴创作了《走进皖南民俗博物馆》歌词,与其之前创作的《仙寓山——仙人居住的地方》《神奇的牯牛降》歌词一并入选《全国优秀歌曲汇编集》且刻录光盘发行。


     老彪工作踏实苦干,勇于开拓创新,深得领导赏识和当地群众的好评。2006年被破格调入县文旅局工作后,受环境熏陶,便又开始学习山水画创作,泼墨故里,将对故乡的情怀及人生的感悟倾注在画卷中。同居县城的我,闲时也常聚其画室,总是被他雄心不已的激情所感染,钦佩他的勇气和执着,羡慕他的禀赋和“鬼才”。老彪灵气好学,画技日益精进。天道酬勤,其创作的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参展,并获好评。其中《仙寓深处》入选安徽省第四届美术作品大展,《徽道遗韵》等5幅作品入选国家文化部“春雨工程”边疆行巡回展,《五牛闹新春》入选《安徽省美术家暨工艺师大辞典》,《村口》荣获安徽省“夕阳红”第二届作品大展优秀奖,《秋染沧溪》入选《中国名家书画大辞典》。如今,老彪年近古稀,乐活在画中,仍笔耕不辍,佳作连连。他先后加入了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安徽省民俗协会、安徽省新安画派研究会、中国艺术家学会等。2021年8月,获聘安徽省文史研究馆“特邀研究员”。

     老彪,一生酷爱艺术,遇上“时尚”便紧追不舍,总能学而有成,样样精通。观其一生走过的艺术创作之路,堪称“鬼才”。正如他自己所说:“以怪石当宝石,视奇根为命根。以民俗砺心志,以书画筑精神。”

                责任编辑:晨风


当代艺术家官网

www.arts168.com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