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论坛
鬼 才 老 彪
王熙炯/文
老彪,家中末脚儿,父母早逝,年少贫寒。高中毕业后,独自谋生。学过中医,曾诊脉治病,也间或帮人“改运”。之后,幸得当时珂田中学校长慧眼识才,聘其任代课教师。八十年代初,考入珂田公社(乡)文化站。他一心扑在文化事业上,以站为家,以文为荣,充分利用专栏、橱窗、黑板报等宣传窗口,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还常常驻村组织群众办业余剧团和龙灯队,组织开展黄梅戏、龙灯队巡村演岀。他还时常脚蹬自行车,身挎照相机到乡村拍摄乡情民俗、自然风光进行报道宣传。“自来熟”使他很轻松自如地和乡亲们打成一片,乡下一些老人也乐意将烂熟于胸的民间传说与典故,竹筒倒豆子与其和盘托出。老彪精心整理加以提炼,百余篇具有浓郁乡土气息且富有神奇色彩的文学作品,先后发表在省内外报刊上,其中:《乾隆黄帝与古徽道》等故事刊登安徽省《乡土》杂志,黄梅戏《杜鹃花开》发表在《安徽文化》杂志上。
机缘,总是眷顾勤奋好学肯钻研的人。1985年春上的一天,那只初创的“鹰”,被来珂田乡采风的《安徽画报》采编室杨主任慧眼所识,随即拍下发表于当年的《安徽画报》第2期上,并寄给他200元酬金。200元,这对当时月工资仅30元的他来说有多么兴奋,这也更坚定了他的艺术创作信心……1999年,石台县举办盆景艺术展。老彪展览的盆景、根艺作品姿态万千、妙趣横生,内涵丰富,意境深邃,深获好评,引众多“点赞”。中央电视台实地专访并制作了《胡必彪盆景制作与艺术欣赏》五集艺术科教片。《把握》《威震河山》等根艺作品也先后被国内外爱好者收藏。
一方水土的成名,取决于瑰丽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人文历史,更离不开慧眼识珠的探索发现者。可以说,老彪就是仙寓山文化旅游开发地探索者、发现者、识宝者、创始人。
土生土长于秋浦河源头、仙寓山脚下的老彪,长期饱受灵山秀水的熏陶,不仅钟情、执着艺术,更深爱家乡的一草一木。他认为皖南第四高峰仙寓山虽不及黄山雄伟险峻,但境内古木参天、溪流湍涌、云雾缭绕、鸟语花香,原始自然、神奇灵秀的生态环境,宜游宜居,是镶嵌在皖南大山之中一颗难觅的璀璨明珠。尤其还有一条沉睡仙寓山之中的榉根关古徽道——“徽饶通衢”,其文化底蕴深厚,保护、开发意义深远。于是,他自九十年代初始便常常独自一人翻山越岭,走村入户,钻山林,爬古道,越沟壑,拍照片,抄碑文,寻故事、探历史,费尽心血编写了几十万字的《仙寓山旅游发展规划(草案)》及考究榉根关古徽道厚重人文历史的论文数篇,其中《历史的见证 文明的象征》一文,被《安徽经济日报》整版刊登,国内176家报刊转载,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在石台县举办的“国际目连戏研讨会”上所作的《“目连救母”对地域人文素质的影响》专题发言,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极大反响。
本世纪初,仙寓山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这颗大自然恩赐的璀璨明珠在皖南大地重放异彩,走进了都市人的视野,挺进了现代人的生活。目前,仙寓山景区已成为当今国内热门的文旅康养圣地,榉根关古徽道也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阳光卫视、东风视觉、齐鲁电视台等省内外新闻媒体慕名前来采访报道。自然,老彪也成了采访报道的新闻角色。《胡必彪让古徽道名声远扬》的人物专访报道,让老彪声名远播,方圆百里更是家喻户晓。
老彪收藏民俗用品的举动引起了人们关注,也惊动了县乡两级领导。2004年春季的一天,县主要领导下乡调研工作,特地上老彪家“视察”这些“宝贝”,很受感动。决定在县政府大院举办首届皖南民俗用品收藏展,同年又在合肥市三河镇开办了皖南民俗展览馆。《安徽日报》、《新安晚报》、安徽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作了专题报道。
2014年春暖花开之际,老彪利用倾注一生心血的民俗收藏品,协助刚出校门的儿子胡旭创办《皖南民俗博物馆》。他与儿子一起谋划、共同设计,仿照外婆家的“翠屏居”打造了一座典型徽派建筑风格的《皖南民俗博物馆》,耸立在秋浦河畔,激起了秋浦河的浪花。各类票证、雕塑、刺绣、瓷器、木器、石器、竹器……2800余件琳琅满目的展品,穿越时光,隐隐散发着昔日的辉煌,渗透着时光的温度和人类智慧,彰显皖南民俗文化的魅力。这些无言沉默的“破烂”,绽放“艺术”的奇葩,吸引八方游客,也引起众多媒体关注,《新安晚报》《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齐鲁电视台》《阳光卫视》《凤凰卫视》《东方视角》《中央电视台》等十家新闻媒体进行了采访报道。老彪激情澎湃,即兴创作了《走进皖南民俗博物馆》歌词,与其之前创作的《仙寓山——仙人居住的地方》《神奇的牯牛降》歌词一并入选《全国优秀歌曲汇编集》且刻录光盘发行。
老彪,一生酷爱艺术,遇上“时尚”便紧追不舍,总能学而有成,样样精通。观其一生走过的艺术创作之路,堪称“鬼才”。正如他自己所说:“以怪石当宝石,视奇根为命根。以民俗砺心志,以书画筑精神。”
责任编辑:晨风
当代艺术家官网
www.arts168.com
- 上一个:刘传铭:《酸寒尉像》 任伯年
- 下一个:刘传铭:《溪山背后的正大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