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家官网

文学·摄影

刘传铭:陶瓷学箴言--国中陶瓷艺术馆前言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5-3-5     浏览次数:    
          陶瓷學箴言
   ——國中陶瓷藝術館前言

                   劉傳銘/文



       上古神話中,我一直『任性』地以爲,『女媧煉五彩石以補天』不僅是先民『創世紀』的偉業故事,而且和上帝『搏土造人』一定有着天然的聯係。因此,我將之視爲异質而同源的東西方文明,都在叙述從人神混沌中剥離出來時的同一個分水嶺,這個分水嶺便是『以土爲體、以水爲骨、以火爲魂』的陶瓷之誕生。
       神締造了人,人創制了陶瓷,陶瓷又包孕了神之符碼與人之智慧。一個殊難辨察的道玄靈界寄存于色彩斑斓的器物呈現,二者往生往死之大循環,便是一部漫長的與人類文明同步的陶瓷史。
       五千年來,我們看到了白陶、繩紋陶、彩陶和暗紋陶制成的甓、缶、土刑、泰尊、甒甄盆、瓦瓶等器物。三千年以降,我們又看到了陶之變异,一種施釉的陶——『瓷』。正是此番『次瓦之器』因美之附麗而胎、骨、形、面燦然一新,在空前灼熱的燃燒中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禮』。誠如屈子所賦:『紛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陶瓷由實用而觀賞之蜕變,是實用功能的拓展,更是生命跨越的一大步。青、黑、白、褐的禮器、祀器、觀賞器、實用器,由文明載體丕變成文明之本相真身。
       一千年間,唐之三彩,宋之五官、元之青花、明之鬥色、清之珐琅及林林總總之瓷藝,無不凝聚了:智慧之結晶、藝術之彰顯、情感之寄托、財富之象徵。

       中國陶瓷之流變亦如國祚之起伏,其間雖有波折,但因有『道器并重』之美學支撑和匠心獨運的不懈追求而優美精妙、歷久彌新,故一直乃世人所推重寶愛。甚至在中西文明交集互通的早期被世界認知解讀爲國家的徽號——china 。


       盛衰之變恰如生死輪回。撥霧驅霾的理性觀照,使我們洞見了陶瓷繁榮的另一面真實。自後周柴世宗忘情地輕吟『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時,他絕不會想到由此開啓的將來,是一個重材質、輕創意;重精巧、輕厚重;重價值、輕精神:重官窑、輕民燒的跛足之旅。
       兹後雖有汝、官、哥、鈞、定等趙宋瓷作之瑪瑙晶瑩,胭脂潤紅的高華閃灼;有朱明洪武、永樂、宣德、成化諸朝的繽紛鬥豔;有清廷康、雍、乾三代盛世的集合衆美,與物爲春的復興意匠;陶瓷之主脉終因道器分述,唯陰爲取而文質勃悖,由盛而衰……至于,近年的種種商業猖狂和價格陰謀,更使當代陶瓷呈現出美醜不辨、以虛代實、生命枯萎、自弃弃世的危局。
       二十一世紀中華文明復興的大格局中,陶瓷能否浴火重生,無疑是那些熱愛陶瓷人的『中國夢』和中國『陶瓷人』的歷史使命。在首善之都創設『國中陶瓷藝術館』,正是合『天時、地利、人和』的務實舉措與智慧之選。
       打通古今、觀照中西,盡精微、致遠大,是我們的方向;崇學理、重技術,不薄今人愛古人,撷咀傳統推創新是我們的理念;求詩性、精創作,道器并重是我們的學理指標。將藝術館建成學科殿堂和審美的芳草地而非『僞大師』的舞臺和庸俗商業的名利場,是我們的永恒追求。

                     乙未初夏記于放思樓

             责任编辑:晨风


当代艺术家官网

www.arts168.com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