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家官网

艺术论坛

从徽风走向海韵 ——浅论陈大良中国山水画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3-1-21     浏览次数:    
          从徽风走向海韵

          ——浅论陈大良中国山水画

                   文/王荣梅



                        艺术家陈大良


   安徽宿州是中国书画之乡,从这块土地上走出来的陈大良,带着家乡泥土的芳香,由一个绘画苗子成长为著名画家、作家、诗人,并非一日之功。

   陈大良自幼酷便爱画画、写诗作文。在读初中时,他的这种天赋被老师发现,且成为陶仲衍的培养对象!陶老师即是国画家也是油画家。最拿手的是百鸡图,一次能画百鸡,公鸡母鸡、雏鸡老鸡,且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陈大良从出版报、板报画刊头插图学起,学习画画、写作。功夫不负有心人,陈大良逐渐成为学校里小有名气的小小画家,这也为他走向画坛打下了坚实基础。

      黄岳之春      中国画      陈大良 作

   翰墨丹青走人生,陈大良在一次乡间建设伟人请示台时,担当起了画伟人像的任务。从那时起,陈大良就立志当一名画家。但由于那个时代个人前途的不可选择性,他走进了军营,又辗转进了工厂、机关。虽然没能成为专职的画家,但也是写写画画,从事宣传工作。长期的文字历练,练就了他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对问题导向的把控力以及扎实的文字功底。他真正操笔创作、泼墨挥毫,只能在工余饭后和节假日挑灯夜战。或利用出差机会,饱览山水,写生素描,收集资料。他十分庆幸自己在担任安徽省旅游文学艺术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后的十多年里,有机会接触更多更为著名的大画家,并得到郭公达、陶天月,张仲平等大家们的赏识,被郭公达收入门下,口授心传,得其要领 ,使其画艺大进!


                陈大良与恩师郭公达先生

   基于他多年的绘画基础和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苦练,使他很快从画人物油画转入画中国山水画。他明白天下的道理多是相通的,借古开今,和许多绘画大家一样,陈大良也是从临摹开始走向造化。在郭公达老师的精心指导下,陈大良以其画集为习本,一遍又一遍,一幅又一幅,从按样临摹到丢本背临,经冬历夏,心追手摹,悟其要领,终有所得。在向郭老师交作业时,得到热情夸奖,并在画上题跋鼓励“大良领悟快,值得赞扬!”在一旁的著名花鸟画家李碧霞(郭的夫人)笑道:“陈大良,你这样画下去没有前途,因为太像郭老师的了,中国总不可能出第二个郭公达吧!”逗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春色斑斓        中国画        陈大良 作

   郭公达是当代徽派画的一面旗帜。他一生从事美术教育。他所走的路是新安画派的先贤们创下的路,郭公达老师的作品既有唐人画的气势,也有近代黄宾虹的墨韵,柔秀婉约、清丽典雅又不失苍润浑厚,是公认的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大家!他在北京十年,影响全国。陈大良能拜他为师,深为自豪,十分珍惜。陈大良随其成为门派山水中诸多学子的佼佼者之一,难能可贵!

   徽派山水画,植根于传统山水画居多,深沉而有古意,宁静高雅而极富生命力。最大的特点在于用笔大胆,造型准确,山有型而拘,水灵动而不蠹,林苍郁而不结,小景点缀巧妙。墨气重但不浊,画面清丽淡雅,层次分明,给人以意理深远,趣味无穷的美感和无限联想。


     月夜孤舟       中国画        陈大良 作

   陈大良着墨于徽派山水,除了他热爱的家乡情结外,还取决于他对新安山水画的研究与执着。新安画派的主要创作背景是黄山。扩大一些是皖山皖水,安徽山水植根于传统山水画居多,深沉而古朴,宁静高雅极富张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是对明清绘画守正创新的贡献,是一种具有浓重底蕴和深远影响的绘画流派。其亮点就在于倚重于自然,具有无限生命力和创造性,这也正是把黄山作为自己创作母体的主要缘由,泼墨寄情,久盛不衰,而把中国写意山水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黄宾虹郭公达均是从这一高度出发而走向辉煌的代表人物!

陈大良紧紧追随徽派风尚,远学黄宾虹,近学郭公达,潜心研读徽派山水,以理论引导笔墨,探勣索稳,在创作实践中,守正创新!逐步形成个人风格,在风格与气息上慢慢拉开了与前人的距离,不断彰显其个性化特色,让笔墨更为鲜活,构图更为新颖,使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更具灵性,使徽派山水之美跃然纸上!直抵心田,观后回味无穷。陈大良现已是徽派山水画界颇具实力的中国山水画家。观陈大良的山水画作,便可知其中精妙!这或许就是陈大良很快能得到业界认可,而登堂入室,成为徽派优秀山水画家的根本原因所在。


      山水        中国画        陈大良 作

   近年来,陈大良移居上海。初到一地,人地两生,要融入这座城市,融入这座城市的画坛,首先其艺术实力得到认可。

   上海这座以大气谦和包容共享为城市精神的大城,陈大良凭着自身实力得到同道赏识,很快如愿融入上海。但就文化艺术而言,海派艺术与徽派艺术有着隽然不同的区别,陈大良苍润浑厚且意境深远的徽派山水画,虽然令上海同道无可厚非,但对习惯于婉约细致彩墨小品画审美的上海人来说,毕竟存在认同上的差异。陈大良一直认为,艺术应随时代,也应随着地域需要走。人既然到了新的地方,且是融汇东西方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于一炉各种流派集聚的文化艺术底蕴厚重的大上海,自己就不能那么守旧僵化,只有志同道合,融入其中,随乡入俗才能扎下根来。


        高山流水        中国画         陈大良 作

   于是,陈大良开始适应环境,寻师拜师学艺,他很快有幸认识国内著名彩墨画家曾刚的高徒上海八十高龄的画家王锡棠老师,于是大胆登门求艺,王锡棠老师见其功底,且如此虔诚,便收留了他。在王老师的指导教授下,陈大良用心攻读海派彩墨画,特别是上海人喜爱的彩墨山水小品,在学习王老师彩墨画的同时,借来张大千,朱屺嶦山水画册,反复临摹,经王老师指导,终有所悟,画艺得到长足进步。被推荐加入上海画院,成为院士。陈大良如鱼得水,很快走近海派艺术殿堂!

已是古稀之年的陈大良,没有想到,在夕阳的时光里,能有如此巨大的艺术转场。名家大师级画家称老年创新,为“暮年变法”,对于陈大良来说,虽称不能如此这般,但起码算是在守正的基础上的一种艺术的创新吧!


            陈大良先生出席中国山水画论坛

   “不为名利遮双眼,人间正道是沧桑”!陈大良常以此句勉励自己。他深谙艺海无涯学无止境,大道至简,行稳方能致远的道理,陈大良时刻勤勉、不曾松懈,决意抓紧生命的有限时光,继续攀登艺术高峰!行文至此,笔者衷心祝愿陈大良艺术青春常驻,在实现艺术更大飞跃的新途上踔厉前行!

               责任编辑:晨风


当代艺术家官网

www.arts168.com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