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家委员会
腹有诗书气自华
--陈大良先生山水画审美意识之浅析
成锋/文
陈大良先生
中国山水画创作在审美意识上应具备二重结构﹕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二者的有机联系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他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通过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皖籍画家陈大良先生的山水画创作就很好的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审美意识上应具备的二重结构。
自古以来,可登大雅之堂艺术成功者,或来自科班世传,或来自刻苦自学,也或个人爱好,几分天赋...... 但无论走哪条路,用陈大良先生的话来说即“逆道者失,走大道者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鉴著名画家陈大良先生所走过的不寻常艺术之路。
少年时期的陈大良
陈大良,宿州人,出身贫寒,自幼丧父,家庭世代务农。从小就饱尝人间之苦。
到了读书的年代,家乡解放,政府办学,才有了读书的机会,从此改变了人生,改变了家族世代务农的命运。
少年时期的陈大良
读初中时,有幸的是班主任老师是一位当地的知名画家。在班主任的指导下,陈大良为班级出黑板报、墙报,从画刊头、插图开始,逐步爱上了美术,同时也展露天资,受到老师及学校的赏识、培养,从此这颗越冬的幼苗得到春天般的沐浴,开始破土发芽,拔节成长,也从而步入画境。
陈大良初中毕业后考取了高中,因家乡突发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而缀学在家务农,在那年代,正赶上乡间建立毛主席请示台,陈大良凭着在上学时在老师那学到的美术功底,背上画箱,走村串乡,毛遂自荐画毛主席画像。一举成名,名噪乡间,影响了当地一代人 ......
青年时期的陈大良
在乡间的那段时间,凭着自己什么都不服输、一心想跳出农门的劲儿,陈大良又考取了宿州地区农业专科学校。可天有不测风云,到了毕业季,却遇上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毕业分配也随之取消。这时正好赶上了国家大修水利时代,于是陈大良成为了水利工地上的宣传报道员,在兴修水利的那段时期,作为宣传员,陈大良既锻炼了自己,也见了世面,文字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陈大良在部队中
兴修水利工程结束后,陈大良便弃笔从戎,报名参军,成了北京卫戍区的一名警卫战士。在部队的那段时光里,除了站岗放哨,就是被抽调到团政治处搞新闻报道,期间在大小媒体上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以及北京日报上发表了不少长短稿件,一时间陈大良成了部队里的“文化名人”。在部队的几年时间,陈大良进步很快,得到了很好的锤炼。后转业到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工作。
初入艺术殿堂 广结艺术大家
在合肥工作和生活期间,才是陈大良艺术生涯的吸收期和成长期。他先后在工厂当过工人,做过宣传干事,为工厂设计产品广告、画宣传画。
陈大良与恩师郭公达先生
在“美菱”集团工作期间,陈大良主政美菱集团的宣传广告,并一手创办了集团首份报纸《美菱报》。在美菱集团工作期间,他多次邀请安徽省、合肥市书画家们来公司开展笔会和文化交流活动,从而结识了郭公达、陶天月、鲍加、张良勋等一批安徽艺术大家,并与他们结为朋友。在与艺术家们的交往中学习中国画,尤其对中国的山水画情有独钟。中国著名山水画大家郭公达先生在看了陈大良的画后,对他的艺术天资赞不绝口,破例收他为徒。
陈大良与著名画家陶天月先生
在跟随郭老的十数年间,陈大良刻苦学习,潜心研究郭家山水,并得到郭老先生的真传。在郭老指导下,经过陈大良的刻苦努力,他的山水画无论在笔墨技法上和创新立意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为今后的人生艺术之路夯实了丰厚的基础。
陈大良与著名美学大家郭因先生
丹青过实 妙笔生花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陈大良先生酷爱画山水,也常游历于祖国的名山大川,对祖国的山山水水痴恋忘返,情有独钟。我们可以从他近期创作的作品中领略到他笔下大自然山川的雄浑壮丽,浑厚华滋。
观大良先生作画,常见其在动笔之前,已然胸有成竹,运筹帷幄,一旦意念确定,便果断落笔。我们在《黄山朝晖》中可以看到,整幅构图,大开大合,气势磅礴,笔酣墨饱,气韵生动。“皴”“擦”“染”等技巧驾轻就熟,较好地表现出了黄山雄伟壮丽,独步天下的巍峨气势,尽情地抒发和表达了画家的情怀和时代精神,意境深远,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但凡熟悉陈大良的朋友都知道,他才华横溢,诗书画俱佳,因常年的文字编辑工作,使其具备有了扎实的文学功底,他的画既有大开大合的豪放气质,同时又兼具有“海上画派”人文画之风,《飞瀑流云群峰秀》便是一幅诗书画合一的佳作。为较好地表现黄山的山水群峰之势,此画面采用了仰视角度,较好地勾勒出远山、悬崖、云瀑、松柏之自然景观,皴擦有秩,点染有序,墨中见笔,笔走神韵。整幅画面雄伟,飞瀑流云气势扑面而来,画面意境深远,美不胜收,画家的丹青功力、文学修养和情感世界表达的淋漓尽致。
不可向外求,唯有心中求
中国山水画的境界,“不可向外求,唯心中求也。”追求的是“意境”,故画中之物皆心中之物,画中之境即心中之境也。
清代画家兼理论家笪重光在《画筌》一书中提出中国画“意境”这一概念﹐并针对山水画创作提出了“实境”﹑“真境”和“神境”的理论﹐对绘画中的虚实﹑形神﹑情景等问题﹐亦即意境的表现问题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中国山水画怎样能从“实境”﹑“真境”进入到“神境”境界,陈大良深谙其道,他得益于常年走入大自然中写生,汲取创作源泉,将写生中的“实景”升华至“神境”,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取得了高度的和谐和统一。
随类赋彩 相得益彰
退休后,陈大良先生移居上海,受“海上画派”的影响,近年来陈大良在山水画创作上又进行了新的有益的探索。
受西洋文化影响,上海人多喜爱彩墨画,重造型、追求色彩的华美和小资情调,因此,彩墨画最能代表上海人“海派文化”的情趣与审美追求。陈大良尝试在继承新安画派传统笔墨的基础上,融入“海上画派”人文画追求色彩华美的彩墨风格元素,几年来,笔耕不辍,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并得到了美术界行家的认可。从近期创作的作品来看,其作品的覆盖面更广、渗透力更强、感染力更大,题材范围也更广泛了。正可谓“随类赋彩,相得益彰”了......
腹有诗书气自华
近年来,陈大良先生先后出版《从容原色》《百味人生》《陈大良散文选集》《陈大良文存》《陈大良山水画册》等著作,伴随着陈大良先生的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成就,陈大良先生在美术界已声誉渐显,并引起美术界之关注。对于陈大良的艺术成就,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山水画大家、新安画派旗帜性人物郭公达先生曾这样评论:“陈大良同志是一位著名的学者,有多部著作发行与世,后又爱上书画,在诸多老师的帮助下,临古摹今,持之以恒,进步很快。现时作品笔墨鲜活,气质并佳,望继续努力,博采众长,定能大器晚成......”。
腹有诗书气自华,陈大良的山水画,常饱蘸着散文形式笔墨,用黄山的俏丽奇傲来表现自我的审美意识,以黄山禅宗般的灵境来表现超尘脱俗与忘我无我,同时又将海上画派人文画的美学元素融会贯通,以黄山时动时静、变幻流畅的气韵来表现音乐般的节奏与纯粹意义上的形式美,予以观众心灵上的震撼,使传统绘画从侧重客观物象的描摹转向注重主观精神层面的表现。
陈大良先生在作画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将中国山水的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进行高度的和谐与统一,这正是陈大良先生孜孜追求、以情构境、托物言志之山水画审美意识的精髓所在。
成锋
2022年4月26日于紫云阁
注:本文作者为国家一级美术师、美术评论家
==============================================================
陈大良艺术简历:
陈大良,1949年7月出生,安徽宿州人,悟墨斋主人,师从著名山水画大家郭公达;著名书画家陶天月;中国书画院高级院士、安徽分院副秘书长;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庐上书画院副院长;安徽省旅游艺术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学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学会理事;中国书画报特约撰稿人;中国非遗传承与保护联盟安徽分部执行秘书长。
山水画作品多次入选省、市及国内画展,并被机关企事业单位悬挂和国际友人收藏。
责任编辑:张联
当代艺术家官网
www.arts16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