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家官网

名家访谈

成锋:风华凝翠--解读鲍加与油画《淮海大捷》》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1-11-11     浏览次数:    


          风华凝翠

 --解读鲍加与油画《淮海大捷》

                      成锋/文



           著名油画家鲍加先生

    记得第一次与鲍加先生见面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安徽省老文联宿舍大院红楼鲍先生的家里。那时我还是美院的学生,鲍加先生时任安徽省美协秘书长。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下午,我和留校的几位喜爱油画的同学,相约去拜访著名油画家鲍加先生并去他的画室观摩他的油画创作。

    在合肥市宿州路省文联鲍加先生的寓所里,鲍加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给我们详细介绍了他近期的油画创作体会,期间我也向鲍加先生请教了许多关于苏联学院派系和油画创作方面的问题,鲍加先生耐心地向我一一作了解答,并谦虚地说是与我共同探讨。那次的见面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年轻时期的鲍加

    因对油画艺术的迷恋与痴爱,于是对那个年代油画界的人和事以及美术界的潮流和风向我很是关注。中国的油画也是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那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不久,百废待兴,艺术界的各种思潮还在萌芽中,中国油画教学与主创方向,还是沿袭苏联学院派画家的教学和创作思路,在那个年代,苏联著名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畔的纤夫》、莫伊谢延科《红军来了》、苏里科夫的《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等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油画作品,能使观者看后流连忘返、热血沸腾。可以说,苏联油画大师们的作品整整影响了中国一代人,同时也影响和主导了刚经历文革后中国油画教育界的教学和创作方向;中国油画进程的另一个繁荣阶段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受欧洲古典主义和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画派影响;再后来逐渐呈现以怀斯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表现风格……鲍加先生即是当年公派去欧洲学习油画且成就斐然的青年油画家。 

1986年鲍加在法国举办个人画展与吕霞光合影

    鲍加先生出生于一九三三年,祖籍安徽歙县。一九四九年开始从事艺术工作。一九六三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分会副秘书长、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特殊人才政府津贴的艺术家。    

                       鲍加先生在作画

     2021年4月,鲍加先生的“风华凝萃---鲍加艺术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此次画展规格很高,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为画展致开幕辞,在京的中国美协名誉主席靳尚谊、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安徽省文联领导,鲍加先生的亲朋好友等百余位嘉宾及美术界、新闻界人士出席了开幕式。此次画展共展出鲍加先生捐赠的油画作品五十余件,可以说是全面的呈现了鲍加先生的艺术成就。

    “风华凝萃---鲍加艺术展”开幕式

     在鲍加先生众多艺术展品种,革命历史题材主题性油画创作很是令人震撼的,其中《淮海大捷》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2021年6月中旬,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伟大征程 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于6月16日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在这次国家级大展上,鲍加先生的油画《淮海大捷》,与表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的许多重大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一起,再次展现于世。《淮海大捷》
场景气魄宏大、氛围浓烈。那丰富跳跃的色彩,厚实稳健的笔触,内涵丰富的场景,无不令观者瞩目凝神,流连忘返。


    淮海大捷       油画          鲍加(合作)

    谈起鲍加,总也绕不开他的油画,两次展览中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淮海大捷》是鲍加油画创作生涯中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充分展示党领导下的安徽红色文艺创作及评论的丰厚成果,安徽省文联组织了“安徽红色文艺评论巡礼”活动。鲍加先生及其艺术成就也是这次活动的重要内容组成部分之一。为了了解鲍加当年《淮海大捷》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思想,受安徽省文联、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美术评论委员会委托,笔者近期专程看望并拜访了从北京画展载誉归来的鲍加先生。  

  观众在“伟大征程  时代画卷”展览上观摩鲍加先生油画《淮海大捷》

    时光荏苒, 这次再见鲍老,感慨万千。鲍加先生今已年近九旬,值耄耋之年,虽行动不太方便,但谈起当年创作《淮海大捷》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思想时,仍然思路敏捷,条理清晰,娓娓道来。
    据鲍老回忆,当年创作《淮海大捷》油画背景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他有幸与中国当代著名油画家董希文、艾中信、罗工柳等教授一起,参加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历史题材油画创作。这段时期也是年轻时期的鲍加艺术生涯的关键时期,老艺术家们对艺术的执着、严谨、热情,以及纯熟的油画技巧深深地影响着鲍加。在接到历史题材创作任务后,年轻的鲍加深感肩负重任,但更不愿失去这次难得的机会,积极地为能有机会创作这样的历史题材而作准备,那一年,年轻的鲍加刚好27岁。

      1963年鲍加先生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在辽阔的战场上,国共两军鏖战了两个多月,最后我军迅速、干净、彻底、全部地歼灭了八十多万国民党正规军,从而使蒋介石最后输光了他发动内战的主要资本。《淮海大捷》正是为反映这一伟大史实,歌颂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中的丰功伟绩而创作的。

     淮海大捷         油画             局部

    鲍老指出,为了充分完美的表现淮海战役这一伟大历史时刻,他与创作组人员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首先需要的是解决构图问题,即怎样在有限的画布上,去展现宏大的战争历史场面,继而通过战争的大场面来表现时代精神。即要“在狭小的空间里,展示出广阔天地;以有限的画面,最大限度地表现生活的深刻内容和普遍意义。”鲍老如是说。通过学习有关战略战术和军事斗争的文献资料,结合研究革命回忆录和对战役参加者的访问,对于当时资料匮乏的鲍加及创作组人员理解战役的伟大意义、了解时代背景具有很大帮助。尤其是从毛主席的著作中,理解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这个时期扭转了美帝国主义及其国民党反革命的历史专论,使之走向覆亡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推向光辉的胜利,推向新的历史阶段。其中“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对作品主题的酝酿成熟启发极大。采取进军的情节,以表现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就是由此而来的。

      淮海大捷        油画            局部

    其次是表现手法问题,即怎样用“概括”手法去表现淮海战场上千军万马,我军摧古拉朽般的宏伟气势。据鲍老介绍:一个表现人民革命的武装力量蓬勃发展、气势浩大的大场面构图,如果不与最能体现事件特点的、生活色彩浓郁的环境与氛围的细致描绘相结合,是容易流于空泛的。对此,鲍加大胆的采取“色彩明暗、冷暖对比”和“声响”强弱、“黑白关系”处理等手法,以此衬托敌败我胜的总形势的艺术手段。同时对人物和情景进行细致刻画,以达到体现主题,服从整体之工效。让“二者”有机结合,以达到“远望之,以取其势;近视之,以取其质”之效果。其次,在视觉上采用抬高视平线的办法,使战场有深远宽阔的感觉;同时用人物组合的整体感,面和线的结构等,来增强画面的气势,使画中纵横交错的复杂内容处理得有清晰的节奏……        

    鲍加先生在讲解当年《淮海大捷》创作体会

    《淮海大捷》就好比一曲胜利交响乐的旋律那样,追求生动、对比鲜明、富有变化而和谐的画面。同样是歌颂胜利,《淮海大捷》为体现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选择部队乘胜追击、继续前进的场面,这样的表现手法,在近代中国历史题材作品中是非常罕见的,也充分地体现了青年时期油画家鲍加对大型历史题材内涵的理解和高超的把控技巧。


             鲍加先生在艺术研讨会上

    通过对鲍加先生的历史题材油画《淮海大捷》创作过程的解读,我们能够切身感悟到鲍加先生对艺术创作的严谨态度,真诚的创作情感。正像著名评论家邵大箴先生说的“画是人真实感情的流露,从鲍加的画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他的真挚为人,这是我最尊重他的地方。”

 中国美协名誉主席靳尚谊高度评价鲍加先生

    回顾鲍加先生的艺术历程,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油画艺术是与他的人生融汇在一起的。在鲍老担任省美协主席、主持省美协工作期间,我与鲍老也多有交往,尤其是在我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分会后,经常协助鲍老联系展览外勤方面的事,跑腿活是常有的事。鲍老先生经常打趣的对我说:小伙子加把劲啊,你可是我们省美协最年轻的的会员啊!令爱之心,情由心生,至今令人难忘。

    在鲍老主持安徽省美协工作时期,安徽的美术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先后多次组织过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艺术研讨活动。尤其是1985年鲍加先生参与组织的“黄山会议”,在全国影响很大,此次会议对于中国的油画面向现代转型,促进思想活跃和油画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鲍加先生在学术研讨会上发言   

    鲍老先生还特别关心美术界新人的发现和培养,为安徽的美术事业的后继发展积极培养新人。

                鲍加先生与本文作者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这两次画展,再现了鲍老先生近七十年的艺术生涯历程,是一次向人民大众的汇报,其中《淮海大捷》、《毛主席在共青团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等历史题材油画,是整个画展之经典所在、灵魂所在;是鲍老一生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和完美呈现。

   鲍加先生在创作大型油画《毛主席在安徽马鞍山钢铁厂》

    在艺术创作中,鲍老坚持以“艺术为人民”为中心,坚持到自然中去采集素材,不断地提升自己人生境界和思想境界,并把这种境界贯穿到他的作品当中去,为攀登新的艺术高峰而探索。 

  毛主席在共青团第九次代表大会上       油画         鲍加 作

    在拜访鲍老临近结束时,鲍老嘱咐同是艺术家的长子鲍雷,赠送我一本老人家新近完成的《回溯从艺七十年》著作。在感谢鲍老之余,我也将近期为鲍老先生所绘制的《人民艺术家--鲍加先生》肖像画敬赠鲍加先生,祝愿他老人家身体健康,艺术长青!鲍老先生愉快地接受了我的作品。

      回溯从艺七十年         鲍加著
    前山多翠色,凝然暮欲滴。鲍加先生虽年事已高,但仍不忘关心安徽美术事业的发展,关注青年一代艺术家的成长。他为安徽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必将载入安徽美术史册;他是安徽美术界的一面旗帜,是中国美术界的骄傲;他是我心中的一座丰碑,他无愧于“人民艺术家”的荣誉。   

    最后,援引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先生在鲍加先生画展序言中的撰文作为结束语:“千条江河归大海,鲍加先生的艺术将融入民族的历史而生生不息……”
================================ 

注:本文作者为安徽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文艺评论家。

                  

                           责任编辑:王燕

 

当代艺术家官网

www.arts168.com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