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家官网

会员中心

张仁芝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15-7-10     浏览次数:    

\


张仁芝


  张仁芝,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走的是以中为主适当融合西画经验的道路,主要是研究传统、深入观察、研究自然和不断地做创新的尝试。他研究传统,通过观摩、写临体会其精神与技法;他通过不倦地写生,观察和研究自然。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积累了大量的写生稿。有些写生本身就是创作。他的画风不断在变,反映了他不满足于自己、希冀有所突破的愿望。他的功底深,即写实造型能力强,传统修养好,生活体验丰富,所以他的创作路子很宽。他的画有的偏重于写实,有的偏重于写意,有的有较强表现与抽象的意味。他主要画山水,时而涉足花鸟,荷花画得尤其精彩。西画写实的痕迹在他的作品中还明显地保留着,但他努力把它们纳入中国写意画的审美规范之中。因此,他的创作愈来愈具有鲜明的传统特色。

  读他近期的画,也明显地看到他在努力加强画面的整体性和简练性,加强笔墨的力度与韵味。他作为成熟的艺术家,愈来愈意识到绘画创作要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要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但绘画创作是有别于生活,有别于客观自然的另一个世界。丹青最难写精神,写出来的这精神,仅仅寄寓于客观物象的,还是浅层次的;发自画家内心世界的,才是最充足、最有力量、最感动人的。当然,中国写意画是注重意象创造的艺术,不同于西画的抽象画,画家的思想、感情,他的主观世界不是通过抽象的点、线、面来加以表现,而是通过似与不似之间的自然物象,用水墨媒介、笔墨技巧来加以表达的。

  写客观物象,写自然景色,与抒发自我的内心感情,表达自我人格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张仁芝掌握了中国画创作的这一规律,游刃有余地在中西融合上施展自己的才能。西画的写实造型被他渐渐融入中国水墨的天地之中,成为中国水墨的一部分。可以这样说,张仁芝中西融合的水墨画,整体来说是中国传统的,有些细部和有些因素来自西画,而这些细部和因素又是经过他消化、吸收和改造过的。这是一种很自然的融合,不觉生硬和勉强。这大概是张仁芝不同于一般受过学院写实训练,而后虽走入中国画创作领域,但始终被写实造型束缚,不能深入领会中国写意画奥妙的画家们的一大特点。

  近几十年来,在中国画界,人们一提起创作,就意味着画大画,画精心制作和繁复构图的画,逐渐地把中国写意传统的自由书写丢掉了。画成风,味减弱。我这里说的还不包括那些用特技手段制作的画,那些我认为离中国画更远,我这里是指那些为大型展览会评委们青睐和重视的、过分雕琢的大画。中国画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绘画,就在于它是通过作者运用笔墨来直接书写的,在书写中去表现出作者的心情、灵性,寄托某种思想和感情。画可以,但必须是在的基础之上必须为主要手段。那些涂满画面、精心雕琢而忽视了书写的画,貌似有气势,但缺乏趣味,感情不真切,不耐看。张仁芝在的关系上处理得比较好,他不论写生还是创作,都注重书写。他的画是有情有味有看头和经得起琢磨的。


\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