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论坛
李明阳:书法艺术十日谈
李 明 阳 简 介:
教育工作者。原国家督学。原安徽省教育厅总督学。曾长期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在安徽师范大学等校兼硕士生导师。著有《教育路上行与思——明阳教育散文选》;出席第三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及中美省州教育厅长对话;应邀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作专题讲座,与他人合作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问题研究》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书法爱好者。全国教育书画协会理事,中国教师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法教育协会常务理事。著有《书法
自然 人生》、《李明阳书法教育讲座》、《书斋夜话》等书法专著。书法作品和书法评论见于《美术之友》《美术向导》、《书与画》、《书画世界》等专业刊物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书法报》等报刊,安徽电视台、合肥电视台予以专题报道。曾在韩国、澳大利亚进行书法交流。
散文、诗歌和楹联爱好者,安徽省散文协会名誉副会长。著有《我的母亲我的家——明阳散文选》、《春风秋雨——明阳诗歌散文选》、《书画百家诗》、《楹联手抄》,其中《书画百家诗》为《人民日报》推荐书,《楹联手抄》在韩国翻译出版发行,多篇散文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诗歌《老师 您让我懂得奉献》、《黄山云》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小学教材。
----------------------------------------------------------
十日谈·序言
书法 自然 人生
李明阳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第二章·为政篇》)。说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就书法艺术而言,则是既要有书法实践,又要有书法的学习和思考,二者循环往复,逐渐深入,倘各方面条件具备,便“若有所悟”,即进入“悟”的境界了,按今天的话说,大致形成特色了。
我在写字同时,也苦苦思索着“书法是什么”?随着书法实践深入、人生阅历丰富和古典书论的启发,“书法是什么”渐渐明晰:书法之最高境界,当以自然为轨,以人情为矩。所谓自然为规,盖因书法源于自然,大千世界中的奇峰异石、枯藤老树、长河落日、晓风残月,乃至潮涨潮落、云卷云舒,无不给书家以深刻启迪。所谓人情为矩,盖因书法是人情、人品、人生的体现,表现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书家重修身养性、重自我完善、重自我超越,其作品自会不同凡响。
书法要有规矩,首先得师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古代经典大师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中最为耀眼的闪光点,是人工和天然的圆满合一,有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意蕴,美学内涵丰富而纯粹、多变而又和谐。无论从精神层面还是技法层面观照,这些开创一代新风的大师都是高高在上的,他们将和日月同辉,引领后人。
书法当师法自然。《庄子·外篇·知北游》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美存在于自然,美的法则源于自然。自然美因长久存在于天地间而永恒,因千变万化而无限,书法家以自然为规,作品便呈现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恰似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远洋溢着生命的气息。优秀的书法家莫不汲取天地之精华以养书法。师法自然之无穷变幻,书法便有了源头活水。
书法当渗透人生感悟。这是因为人生悲欢离合,看似与书法无关,其实不然,“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书法是人情、人品、人性、人生的体现,客观表现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孙过庭在其《书谱》曰:“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综观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米芾、黄庭坚、郑板桥、徐渭、金农诸大家,其书法无一不与他们个人的气质、个性、品格以及深厚学识修养关联;无一不是其个性的张扬。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会影响乃至促成作者创作风格的形成,人生曲折坎坷而不一帆风顺,就人生而言是不幸的,但就书法而言则无疑多了一笔难得的财富。
书法应当浸润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孕育出的书法才有品位。艺术是相通的,学书法者最好能学习欣赏文学、戏剧、舞蹈等,借以丰富精神世界,使书法作品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而这些文化元素融入书法笔意之中,书法便有了书卷气。书家能对各种艺术融会贯通,有感于物,有悟于心,在创作时便感到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在传统文化中,书法与京剧艺术的关系尤为密切。主要体现在两种传统文化都具有程式性特征。书法的真草隶篆诸体如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角色;书法、京剧均流派纷呈;书法墨色的浓淡枯涩,笔意的疾速婉转,如京剧唱腔之抑扬顿挫;书法章法上的起承转合,亦如京剧剧情的发端、发展、高潮隔和结局。
书法艺术崇尚个性、崇尚创造,故而我们强调书法继承的极端重要性。但继承不是缘源因袭,不是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是要先与古人“合”,再与古人“离”,“借古以开今”,目的在于塑造自我、超越自我,体现出当代书法浓郁的时代精神,在书法风格史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够如此,那将是对未来传统的创造。这因为,传统是一个永远运动扩展的疆域,它的精神和灵魂是不断的创造,这一时代经典作品同样也将随着历史的进程成为后一时代的传统。诚如鲁迅所说:“……失掉了现在,也就没有了未来”。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是历史的发展逻辑。
书法当植根于高尚的道德。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的意思是说: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藉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可见,孔子不是就艺论艺,而是把艺与志向、品德等融为一体的。“学术经纶,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斜”(明项穆《书法雅言》)。可见为人之于书法的重要性。“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心静笔墨老,人闲字句工”,书法家务必要重修身养性。
书法与“中庸之道”也是密不可分的。简单地说,“中庸之道”就是手持两端,不偏不倚,最激进和最保守的意见都要顾及到。而在矛盾的两端莫不具有一定的最佳的平衡点,这就是“中”(这个“中”并不是物理意义的“中”,并不是就在中间的位置,而是随着具体情况而变化的)。“中庸之道”的关键在于如何确定其“中”,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点。在书法艺术中,任何一对相反相成的艺术技巧或风格都可视为一对矛盾,而矛盾的两端莫不具有最佳平衡点,这就是“中”。艺术创作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确定其“中”,以达到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中庸之道在书法里体现为正奇相生、虚实相宜、参差互济、顾盼生姿、进退有序、揖让如仪。从哲学层面认识书法,我们对书法实践和欣赏便能居高临下。
书家的创作心态对作品创作十分重要。古人言,“书由心生”,书家的书法创作既是书写过程,更是心路历程。书法家有必要认知这个难以言传的心路过程,从而使自己在创作中处于主动位置,处于有利位置,处于自觉状态,处于自由状态。孙过庭在其《书谱》中曾以“五合五乖”精辟论述了书法创作时诸方面关系。
如何正确地欣赏书法作品呢?书法艺术作品是书家追求的“道”和“美”,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浑然化一。艺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他们都只是一种形式,寄托在里面的,依然是一样的灵魂或精神。那么,欣赏者又如何理性地欣赏一幅作品,如何通过蕴涵着感情意趣的线条、结体、章法等艺术形式深刻体验寄托在作品的里面的精神和美呢?作者体会,欣赏可沿纵和横两条线进行。纵的方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横的方面欣赏气韵生动、行意合一、点线面的结构、笔墨交融、虚实相生的章法、诗书并茂文采诸方面。“纵”和“横”结合起来,就完成了对一幅作品的全面欣赏,形成对作品的基本评价了。
书法与自然、人生密切关联。中国书法是体现中国人独特审美情绪、综合反映人的内在品格的一种艺术线条,既是书法家对传统书法经典文本的悉心领悟与创造吸收;也是书法家对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的综合审美领悟与审美观照。它需要书法家多年的人生历练与人格修养,再灌注一种恢弘的气度与宏富的学识。正因为如此,我们应把书法放在自然和人生这个大的背景中予以解读,从文化的层面、哲学的层面来认识。以自然为规,人情为矩来进行书法创作和欣赏。
后面,我将不揣浅陋,从书法、书法与自然、书法与人生、书法与文化、书法与道德、书法与传统哲学、书法与京剧及酒、书法创作和欣赏、书法继承创新、书法个性若干方面加以论述,并以《书法艺术十日谈》(简称《十日谈》,每日一谈)形式送上。
古人云:“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由人”,有幸就教于大方之家,恭请雅正。
正所谓:残阳寒月年复年,十年写就十日谈。仰天长叹君莫笑,一剑磨罢鬓尽斑。
-------------------------------------------------------
十日谈之一 我的书法之旅
我 的 书 法 之 旅
李明阳
书法学习断断续续已数年矣。简言之:少年初识书法之规矩,中年渐悟书法之真谛,老来为“书写经典传承文明”的书法教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小时写字是自己研墨。在砚台上滴些水,用墨在上面研磨。研墨讲究的是捏的紧、转的稳,一圈、两圈……水渐渐变黑、变稠,当墨韵显现时,大致可以写字了。那时毛笔的前端插在铜套子里的,这样既防止笔毛被损伤,也防止笔上的水或墨污染书包。
先学描红。有的描红簿画的是空心字,用虚线指示中锋运行轨迹,一笔怎样起、怎样行、怎样收,有规定路数。描红讲究的是一笔到位,正好把空格写满,不能涂抹,老师的口诀“走路不要跑,写字不要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但这要练到一定功夫才行。
描红之后是习帖。帖上的字写在米字格上,哪笔哪画在哪个位置看得清楚。用来写字的“大字簿”上也有米字格,字帖上字那一笔写在哪,大字本上那一笔也应在哪,练的是一个字的结体。那时的教室简陋,冬天冷,墨汁写着写着就冻住了,一边写,一边用嘴向砚台哈热气。最怕的是洗砚台,小沟里的水结了冰,打碎冰,才能把砚台放里面洗,砚台有的地方需用手才能洗净,手沾上水,风一吹,刀割样的痛。
字写好后交给老师批改,老师会在写得好的字上用红笔画圈,特别好的画两个圈,本子发下来时,大家赶紧数自己有多少个圈。
提起写字,最感激的还是父母。懵懂少年之时,父亲就命我习帖,颜真卿的帖也写,柳公权的也写,欧阳询的也写。父亲很看重写字,字也写得好,常说字是一个人的门面,为写字,也打过我,也撕过我的本子。按今天的话说,母亲倒是挺注重激励教育的,我刚会写字时,母亲就把家里最看重的写“门对”(春联)的任务交给我了,这可是父母极大的信任,因为小镇上人都认为春联写的好坏关乎来年的家运。你看那大年三十下午的小镇,街面打扫得干干净净,家家户户关起门来热热闹闹地吃年饭。这时的街上十分安静,家家门上红彤彤的春联在红灯笼的映照下,放眼望去,喜气洋洋,流光溢彩,喜庆而祥和,煞是好看。小街关于春联的温馨印象就这样留在一个少年的记忆中了。自打写春联后,我就跟着父亲学如何裁纸、如何叠格子,如何布局,再如何起笔、如何落笔。而在一旁看着的母亲总夸我写得好,说我写字是想好后写,一次成功;说我比邻居某某还写得还好。这些确让我很受鼓舞,以至今天我看到有的年轻母亲把孩子写得很稚嫩的春联工工整整贴在门上时,心中便生一种敬意,暗想这可是一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母亲。写春联对我促进很大,先是写家里的,渐渐帮邻居家写了......古人云,上善若水,今天想来,父母之恩可谓无处不在,只是父母已逝,往事苍茫…… 这些也就深藏于心底了。偶尔浮上心头,恰如秋雨漫天,愁肠百结。
小学毕业时遇到文化大革命,一会是回家闹革命,一会是复课闹革命。以后便是读初中、高中,继而下放农村。这期间,因字写得相对好些,常抄抄报纸社论,出出板报、墙报。我大学读的是师范,毕业后先到中等师范学校教书,转而到机关工作,都是看重写字的地方,字也不断长进。大约是1996年前后,我开始做基础教育管理工作,多出入于学校,有时我去很偏僻的乡村学校,不经意间,看到学校出的一个通知,无论粉笔字还是毛笔字,是那样端正、规范、秀丽,这都是出自一位普通的乡村老师之手啊!我为之肃然起敬,在跟前徘徊良久,心底原有的一点自许瞬间荡然无存,甚至为自己曾有的一点自许而惭愧不已。许是耳濡目染吧,自己学习书法意识更加强烈,更加勤奋,书法目的也渐趋明晰,渐渐便有作品在相关书法刊物发表,渐渐参与学校、教育乃至社会上的书法活动。我还以“书法 自然 人生”为题开讲座,与省内外、台湾地区乃至韩国、澳大利亚的大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交流,教学相长,受益匪浅,聚沙成塔,集腋成裘。2014年,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主办了“明阳书法展”。展出自己包括楹联、诗词在内的书法作品180幅。参观者多为机关公务人员和书法、教育、出版、新闻界的朋友及我的学生。安徽省文联党组书记、省书协副主席吴雪先生在开幕式上说:“以行草为主的明阳书法,多年来取法乎上,厚积薄发,上下求索,融会贯通,终于锤炼、生发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风貌和线条语言。观其作品,纯真儒雅,不激不厉,笔精墨妙,方寸之间能见波澜,隐闪着熠熠的精神光彩,散透出迷人的艺术魅力。这些作品既蕴含了沧桑的人生阅历,又寄托了高雅的艺术追求,既有散淡飘逸的雅致,又有雄健苍茫的气魄。具有鲜明的书法特色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虽明知多为友人鼓励之语,但自己心里还是高兴的。人啊,难以免俗。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在写字同时,确也苦苦思索着“书法是什么”?随着书法实践的深入、人生阅历的丰富和古典书论的启发,“书法是什么”的答案渐渐明晰:书法之最高境界,当以自然为轨,以人情为矩。所谓以自然为轨,盖因书法源于自然,大千世界中的奇峰异石、枯藤老树、长河落日、晓风残月,乃至潮涨潮落、云卷云舒,无不给人以深刻启迪,师法自然,其作品便可推陈出新,生生不息,洋溢着生命的气息。所谓以人情为矩,盖因书法是人情、人品、人生的体现,表现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书家重修身养性、重自我完善、重自我超越,其作品自会不同凡响。我这段时间书法作品和对书法的认识散见于《美术之友》《美术向导》、《书与画》、《书画世界》等专业刊物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书法报》等报刊,安徽电视台、合肥电视台亦予以专题报道。2011年出版的《书法 自然 人生》,更从书法艺术的继承、书法艺术与自然、书法艺术与人生、书法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书法艺术与中国传统哲学、书法艺术与道德修养、书法艺术的创新等方面进行较为系统论述。
上了年纪后,我觉得应当利用自己书法之长为社会做点什么。于是出版了《楹联手抄》。楹联多融历史、文学、哲学、地理、书法、美学、建筑学于一炉,是我国传统文学艺术中的一大宝藏。常言道:“多记格言胸中藏尺度,静观成败眼里燃灯烛”。楹联以它极丰富的传统美德和人生智慧,给人以思想启迪和人生教益,有的振聋发聩,令人警醒。可谓“先圣格言为至宝,祖宗遗训抵万金”。我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将我近十年辑录的楹联予以核对、比较、筛选、整理、欣赏、品味。精心地挑选一部分加以注释,再在把其中的四言至七言联用毛笔书写,这便成了《楹联手抄》。二是出版了《书画百家詩》。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这水土既包括养育我们的江河大地,也包括滋润我们心田的优秀传统文化,诗歌即在其中。我精心挑选了100首我特别喜欢的古人的绝句,自己书写,自己再作100篇欣赏性散文予以解读,再配上100幅古代文人画,从文字、书法、绘画三个侧面对诗予以解读,取名《书画百家诗》。《楹联手抄》由韩国一所大学译成韩文版在韩国出版发行;《书画百家詩》为《人民日报》2013年向读者推荐书。今年上半年,我的新书《书斋夜话》也得以出版,上面有自己最新的作品和自己对书法进一步的认识。
就自己而言,退休前系公务人员,书法创作只能在节假日尤其是晚间进行,但晚间自有晚间的好处,或春雨潇潇,或秋雨连绵,或明月高悬,或星斗满天。没有应酬,没有喧嚣,在安安静静的房间里,泡上一杯清茶,拿出整理好的古人诗词格言,慢慢地吟诵、品味、体会、书写,茶香、纸香、墨香渐渐浸润整个房间,沁人心脾。可谓“小雨半畦春种药 寒灯一盏夜修书”,待夜深人静,渐渐便有“取静于山寄情于水,虚怀若竹清气如兰”的感受。
走上书法之旅是幸福的,走在书法之旅又是艰辛的。“横平竖直似简单,入门方识苦与艰。永字八法书有道,结体无常化万千。目览群书养正气,足行千里眼界宽。寒暑十年登一岭,前程尚有万重山”(作者《书道吟其六 书途漫漫》)。书法,既有益于教育、社会,亦有益于自我,我将倾力而为。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如是而已。
-------------------------------------------------------------
十日谈之二 书法艺术的继承
书法艺术的继承
李明阳
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最艺术的文字。汉字历史悠久,从殷商的甲骨文、周大篆、秦小篆,经由秦汉隶书的演变发展,逐渐从实用转向美观。汉字书体纷呈,隶书、简书、章草、今草、行书、魏碑、楷书,再到清篆隶。
汉字是中国精神的凝练,是按照美的原则创造而成。汉字的间架结构紧而不拘,繁而不赘,宽而不松,方正圆润,启承呼应,勾连之间敛气凝神聚魂。横平竖直的浑厚刚劲,蚕头燕尾的生动潇洒,有包裹四海之气象、驰骋古今之豪迈。黑白相对、虚实相衬、动静相宜、庄谐相映,饱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那端庄、厚重与质朴,那灵秀、洒脱与率性,铸成独特的东方思维和中国性格。
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是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中国书法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样,其主要特征就是它的程式性,即都遵循一定的程式规则。笔墨程式的"形",是外在的,诉诸人的视觉感官,可以直观模仿,具有可操作性,这便是程式的技法性;“而“意”是内在的,需要艺术家个人漫长的修养。书法艺术的笔画、结体和章法,具有"形"与"意"两个方面的要素。
正因为如此,如唐代诗人刘禹锡诗言: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古代经典大师的书法艺术历经历史长河的洗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中最为耀眼的闪光点,是人工和天然的圆满合一,有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意蕴,美学内涵丰富而纯粹、多变而又和谐。无论从精神层面还是技法层面观照,这些开创一代新风、风骚的大师都是高高在上的,他们将和日月同辉,引领后人。这一切决定了,对于书法艺术,首要的是继承。
习帖是继承的重要方式。“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清.周星莲《临池管见》)。“又学时不在旋看字本,逐画临仿,但贵行,住,坐,卧常谛玩,经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处。信意运笔,不觉得其精微,斯为善学”。南宋.陈牺《负暄野录》。程式化的训练必不可少,舍弃这个过程,书法学习便是空中楼阁,只有通过机械程式化训练,让古人的技法荟萃于心胸,才能下笔天成,进入良好的艺术创作状态。前人对习帖强调甚多,唐张怀瓘言:“有知其门不知其奥,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清梁巘(yan)在其《承晋斋积闻录 学书论》中说:“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帖中来,否则无本。早矜脱化,必面规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诸美,变动弗拘。斯为不掩性情,自辟门径”。
如何习帖呢。“习”在现代汉语中多用来表示“学习”、“练习”、“熟悉”、“经常”、“习惯”等义。“习”是简化字。从甲骨文字形来看,它的上边是个“羽”字,表示鸟的翅膀,下边是个“日”字,表示太阳,合起来就是表示“鸟在阳光下练习飞翔”的意思。《说文解字》里说:“习,数(shuò)飞也。”“数飞”就是“多次飞翔”的意思,这是“习”字的本义。“帖”乃学习写字时摹仿的样本,如碑帖、字帖。习帖就是通过临摹来学习字形,结构,笔锋。习帖分成“临帖”和“摹帖”。“临帖”就是面临所要学的碑帖来学习。“摹帖”就是把要学习的书法碑帖放在透明或半透明的书写材料(宣纸)下面,看准纸下面碑帖上的字,来一笔一划的印着学习。在习字时,要先摹后临、临摹结合。“临帖”有三法,一是“对临”,即将范本置于眼前,开始时须看一笔写一笔。二是“背临”:不看范本,只凭印象将诸字临写下来。三是“意临”:临写范本时,追求行气及整体的神韵和意境。“临帖”容易学书法神采气韵、风格特点;“摹帖”容易掌握笔画位置。“习帖”带有反复性的特点,艰辛甚至枯燥。古时候有个叫怀素的和尚,小时候家贫穷无纸可书写,就种植万株芭蕉,以供挥毫泼墨。不够写,又置一块方板,写至再三,连方板都写穿了。孙过庭在其《书谱》里严肃批评那些想写好字又不愿下苦功夫的人:“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曾不傍窥尺犊,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说他们不去专心观察字帖,抓紧埋头苦练;只是空论班超写的如何.对比项羽自己居然不差。放任信笔为体,随意聚墨成形;心里根本不懂摹效方法,手腕也未掌握运笔规律,还妄想写得十分美妙,岂不是极为荒谬的吗!
习什么帖呢?我国的碑帖极其丰富,不可能遍临千帖,所以要有目的、有重点的选择范本作为学习楷模。
一是要取法乎上。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说的是要学历史上大家的帖、名帖。为什么?唐.张怀瓘《六体书论》道:“近人不知其用力所自出,专攻近体,可谓数典忘祖矣,焉能卓然以自立哉”!清.梁谳《学书论》曰“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键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俱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应该选择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高水平的第一流碑帖来学习。这对学到正确的用笔法度和结体原则等书法的基本功及探索书法艺术的规律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是要取法乎近。就个人理解,习帖亦求性之所近,就是说选我所喜欢我所欣赏的帖为范本。汉字源远流长,隶书、简书、章草、今草、行书、魏碑、楷书,再到清篆隶。同一书体中又有诸多流派。并称“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书法各有特色,颜真卿的楷书气字轩昂,反映出盛世风貌;柳公权的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匀衡瘦硬,点画爽利挺秀;欧阳询的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于平正中见险绝;赵孟頫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书法大千世界,我选我所爱者。
三是取法乎久。“每习一贴,必使笔法章发透入肝膈,每换后贴,又必使心中如无前贴。积力即久,习过诸家之行质,性情无不奔会腕下,虽曰与古为徒,实则自怀杼轴矣”(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只学一家,学成不过为人作奴婢;集众长归于我,斯为大成”(《翰林粹言》)。临摹要坚持,每天坚持一、二小时,反复地临摹几个字,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收获。对难写的字,更要知难而上,多临摹,多比较。在已临摹好了一种字帖后,还应象蜜蜂采百花酿佳蜜一样博采众长地再临一些其它字帖。当然,学写字帖也最忌见异思迁,今天摹这本帖,明天临那本帖,像走马灯似的轮换着书写,这样,是写不好字的,初学者务必注意。
四是宜从正楷起步。这因为楷书点画规范,笔法丰富,结构端正,法度规矩,集中体现了书法艺术用笔、结构的法则,最便于初学者打基础。明.丰坊《学书法》曰:“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学草书者,先习章草,知偏旁来历,然后变化为草圣。学篆者亦必由楷书,正锋既熟,则易为力。学八分者,先学篆,篆既熟,方学八分,乃有古意”。
习帖力求写得像,成规矩。但是写得像不是书家的终极目标。习帖既要走得进,也要迈得出,走得进方有规矩,迈得出方能造化。
------------------------------------------------------------
十日谈之三 书法艺术与自然
书法艺术与自然
李明阳
书法艺术亦追求“得天趣,通自然”。书法师法自然,便可与日月同辉,生生不息。这是因为自然是美的。《庄子·外篇·知北游》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美存在于自然,美的法则源于自然。大千世界中的奇峰异石、枯藤老树、长河落日、晓风残月,乃至潮涨潮落、云卷云舒,无不给书法家以启迪。自然美因长久存在于天地间而永恒,因千变万化而无限,书法家以自然为规,作品便呈现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作品亦如不老之自然,似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远洋溢生命的气息。
欧阳询在其《八诀》中,把书法主要笔划与自然中景物一一对应:“ 丶 [点]如高峰之坠石,L [竖弯钩]似长空之初月,一 [横]若千里之阵云,丨 [竖]如万岁之枯藤,[斜钩]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 [横折钩]如万钧之弩发,丿 [撇]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ㄟ [捺] 一波常三过笔。” 比喻生动形象,极富有生命力。
唐朝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孙过庭在其《书谱》中言道:“观浮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gǎo] 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若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列列乎犹众星之列云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讲述精湛的书法好比大自然形成的各种神奇壮观,让人进入妙有境界。
《怀素别传》说:“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又说:“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一一自然。”明丰坊《书诀》中,将书法作品布局与自然天成的屋漏痕作比,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则如屋漏痕,言不露圭[guī]角也。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则如壁坼,言布置自然之巧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其中固然有多种因素,但不可否认,王羲之的自然之爱、山水之情亦是重要因素之一。《兰亭集序》中写道:“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可谓触景生情,佳作天成。
宋代苏轼书法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这与其对自然的热爱与深刻领悟也有很大关系。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把对自然之爱乃至人生之道抒发得淋漓尽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沈尹默先生《书法论》有云:“字的造型虽然在纸上,而它的神情意趣,却与纸墨以外的自然环境中的一切动态有自然契合的妙用。” 书法有书法之理,其他事物也各自有理,学习或研究书法的人,心中有‘书理’,碰见与‘书理’相通的‘物理’时,引起顿悟,便又提高了‘书理’,落笔超异,书法长进。
当代书法家范曾以极其生动的语言论述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书法以他极度的颖慧与大自然心心相映,中国人发现了一个与数学表述自然完全不同的形象的语言表达。这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形象的摹品,更重要的是意象上的、神韵上的、性灵上的摹品,因之产生了类似符号与密码似的点线勾画。而这种点线勾画所形成的图像——文字,成了举世无双的艺术。它是一种造型,不仅仅是形似于万类,而是一种意蕴上的、对万类倾诉衷情。中国书画之妙,在于它的概括力,那简约的、明确的、生动地描述……人类历史上所有精妙绝伦的艺术,无一例外的一定是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的产物。
左宗棠楹联曰:“山高水长中有神悟,风朝雨夕我思古人”。说的是既读万卷书,也走万里路;既读案头之山水,也读大地之文章,方可得神悟、得妙谛。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无不热爱自然,他们会将眼中所见的原生态的自然内化于心,再将内心的自然外化于书法之中,产生“石壁挂滕通篆意,桐阴滴露聆琴声”的艺术效果。
作为一个书法家,应当热爱自然、观察自然、领会自然,“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将自然之美融于自己书法之中,外化为书法之美给人以享受。
=================================================================
十日谈之四 书法艺术与人生
书法艺术与人生
李明阳
汉代扬雄在其《法言·问神卷第五》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大意是,书法艺术作品是书家思想意识、德行、品藻的直接反映。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高尚或者卑下。
古人说: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它体现在书者的广阔胸中。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愤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书者内心蕴含着生命激发的意念,洋溢于字里行间震撼着欣赏者的心灵,从而引起共鸣。
此乃“字如此人”之说。回顾历史,亦不乏例证。
顏真卿(709-785),后世尊称顏魯公、顏平原。祖籍山东临沂[yí]。安史之乱,顏真卿堂兄顏杲[gǎo]卿任常山郡太守,贼兵进逼,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顏杲卿与子顏季明罹[lí]难。事后顏真卿派長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顏真卿悲而作《祭侄文稿》。《祭侄文稿》通篇使用一管微禿之笔,以圆健笔法,若流转之篆书,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醮墨,墨色因停頓起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其中刪改塗抹,可見魯公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当是存世魯公手书第一名墨迹。评论书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說。魯公一門忠烈,生平大节凜然,精神气节之反应于翰墨,本卷最为论书者所乐举。
再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可谓诸美皆备,达到高华圆融的境界。之所以如此,正是兰亭修禊[xì],使王羲之触悟山水之美、宇宙之玄和人生的真谛,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一气呵成,写下千古杰作《兰亭集序》。他情深意厚,故能情注毫端而天趣自在;他笔法精严,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笔底如行云流水,形神兼具,所以为神品也。
字如此人。书法是人情、人品、人性、人生的体现,客观表现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孙过庭在其《书谱》曰:“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刘熙载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又云:“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古语亦云:“文则数言乃成其义,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圣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沉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畸士jī shì 独行拔俗之人;历落lì luò,意思是疏疏落落,参差不齐)(《艺概》)。综观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米芾(fú)、黄庭坚、郑板桥、徐渭、金农、……其书作无一不与他们个人的气质、个性、品格以及深厚学识、修养相关联;也无一不是其个性的张扬。雄浑大度的颜体字是与颜真卿刚直忠义的性格相维系的;张旭、怀素的草书龙飞凤舞、气势非凡,是与他们性情旷达,放荡不羁相对应的;书写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王羲之,其字天人合一,潇洒、自然,妙趣横生。正如《书谱》所总结的:“虽学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
书法作品与书者的性格特征有着必然的联系,反映出书家的文化与道德修养等。中国书法历来强调用美的形式展现作者高尚的人品和情怀,这也是它的美学本质所决定的。由此可见修养身心对于书法家之重要。首先是修身。《孟子.告子下》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会影响乃至促成作者创作风格的形成,人生曲折坎坷而不一帆风顺,就人生而言是不幸的,但就书法而言则无疑多了一笔难得的财富。在修养身心中,修心最为重要。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说的是: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好人。可见,孔子不是就艺论艺,而是把艺与志向、品德等融为一体的。明人项穆《书法雅言》曰:“学术经纶,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斜”。传说唐穆宗时,柳公权以夏州书记的身份上殿进谏。唐穆宗问柳公权书法如何用笔,柳公权答曰:“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心思端正则用笔才能端正,这样才成法度)。书法艺术最强调高品格、高境界。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书家务必要重修身养性、重自我完善、重自我超越。心有丘壑而后笔下有丘壑。修养身心是一个漫长过程,古人言:立品如岩上松,必历千百载风霜,方可柱明堂而成大厦;俭身若璞中玉,经磨数十番砂石,及堪琢玉玺而宝庙廊。我们应时时处处检束自己的身心言行,用诚心、仁爱、谦卑的情操来祛除掉思想中的杂质,为做一个好的书法家创造必要之条件。正所谓:“书家修书更修心,名利之事不可争。常言心正笔方正,惠风和畅长卷清”(作者《书道吟 书者之德》)。
书法学习的过程与书者的成长过程关系亦紧密。一个人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其生理、心理、阅历、趣味、追求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其书法上,就是其技法乃至书法价值取向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唐代孙过庭的《书谱》对此有精辟的“三段论”论述:“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逾妙,学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至如初学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时然后言,言必中理矣。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孙过庭书法“三段论”之论述,使我等对人的成长与书法的关系认识更加深刻,从而可以更加自觉的认识人与书法,更加自觉的在人生道路上造化自己的书艺。
------------------------------------------------------------
十日谈之五 书法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李明阳
“于书无所不读,凡物皆有可观”(苏东坡《超然台记》),作为书法家,必须学而不厌,必须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尤其是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
被唐文宗称为“三绝”之一的唐代书法家张旭,其书法豪放而不失规矩。张旭自称其学书“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法。观公孙大娘舞剑,始得其神。”
“公主担夫争道”乃书法典故。典出唐代李肇《国史补》,谓张旭自言尝见公主与担夫在羊肠小道上争道,各不相让,但又闪避行进得法,妙在主次揖让之间,违而不犯。张旭从中领悟到书法上的结构布白,偏旁组合,应进退参差有致,张弛迎让有情。
“公孙大娘舞剑”说的是开元盛世时的唐宫第一舞人公孙大娘。善舞剑器,舞姿惊动天下。她在民间献艺,观者如山。应邀到宫廷表演,无人能比。她在继承传统剑舞的基础上,创造了多种《剑器》舞,如《西河剑器》,《剑器浑脱》等,张旭正因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神。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赞道:“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杜甫在此《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序》云:“昔有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yè]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宋代大书法家苏轼(公元1037年-公元1101年),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世人感叹苏东坡太富于才情,亦太富于个性,诗、词、文、书、画、哲,一个人在这几个领域只要有一个达到苏东坡的高度,就足以名垂青史,而苏东坡以一人之智兼而有之,真可谓凤毛麟角,旷世奇才。南朝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开创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他的诗篇一出,人们竞相抄录。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谢灵运亦自命不凡,一次酒席中自言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人共分一斗。”细想之,“才高八斗”用于对苏东坡评价倒很贴切。
弘一法师(公元1880年-公元1942年)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息人。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赵朴初诗云:“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李叔同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二十文章惊海内”,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成为经典名曲。他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这里想讲的是,弘一法师出家之后诸艺俱疏,唯书法未能割舍。书法是心灵的迹化,纵观弘一遗墨,藏锋稚拙,雅逸恬淡,枯寂孤清,超然尘外,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禅趣。“见我字,如见佛法”,弘一法师曾如此自信说道。确实,读大师书法,一种安淡、平和、干净无欲的至高境界总能震撼着你。
启功(公元1912年-公元2005年),字元白,也作元伯,北京市人。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启功先生首先应该是个学者、教育家,启功先生的家学渊源以及扎实的文学、历史学、美术学、文献学功底,使他入古出新,不盲目跟风当今书坛,这与当代很多书家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独特气质。书法界评论启功书法“不仅是书家之书,更是学者之书、诗人之书。”
上述这些艺术大师的共同特点是精通中国传统文化。他们的书法植根于丰厚的文化土壤。
文学评论中把一种艺术现象叫做“艺术通感”。艺术通感是通感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体现,指的是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中,能对各种艺术触类旁通,甚至融会贯通,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经常有感于物,有悟于心,从而在创作时感到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通感又称通觉、联觉、移觉或连带感觉,是指从感知、表象到意象形成过程中的各种感觉挪移、转化、渗透、互通的心理过程。可见,杰出的书法家之所以能在创作中取得卓越的成就,善于运用艺术通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待续)
责任编辑:晨风
当代艺术家网
www.arts168.com
- 上一个:潘天寿艺术研究的当下价值
- 下一个:李明阳:书法艺术十日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