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读画品人 立象尽意
--“郭公达书画讲堂”林存安山水画讲座纪实
徐文㫸 /文
五月鸣蜩,六月精阳;踏过五月芳菲,溶入六月风情。在这百花渐褪,青果满枝的美好六月,“郭公达书画讲堂”第九讲课程又将如期举行。
林存安先生在讲课
6月11日下午,书画讲堂合肥中瑞大厦如期开讲,本次讲座嘉宾由我省著名山水画家林存安先生主讲,林存安先生讲座的主题为:中国画的人品与画品。
林存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原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合肥市文化促进会会长、安徽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画研究生导师)。
林存安先生今天的讲座内容从四个方面来加以概述:一、关于中国画画家人品的塑造;二、中国画的品味;三、关于中国画品评的历史发展;四、中国画的鉴赏。
林存安先生在讲解中国画的人品与画品
他认为,文如其人,书如其人,画如其人,人品如画品,中国书画家的人品应该包括人的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等多个方面。人生境界分为,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有了审美境界,人才有了品味,区别于食色性也的基本本能需求,将原始的本能需求上升到一种哲学状态的精神需求;中国写意画的表现即是画家本人品味与精神的综合体现。纵观中国美术史,无论是倪云林、赵孟頫、唐寅还是石涛、渐江、八大山人等,个个品德与品味及修养都是高到极至。
同時,林存安先生借用林散之先生的话来加以论述,“字有百疾,唯俗气难医”!所以必须提高书画作者本人文化与素质的教育,对于培养画家的人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品塑造成功,学养深厚,那么其作品的格调与品味自然就会得到大的提高。
学员们在认真听讲
中国画属于形而上的产物,它是传统文化的哲学观的体现,是造化与心源的结合,与中国文化的诗词歌赋在艺术表现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国画讲究“虚深”,返虚入深,积健为雄;虚而灵,空而妙,是诗情画意在时空中的一种溶合,中国画追求的意境是:隔山看美景,月下看美人。追求的就是这种“虚与灵”,“空与妙”的感觉。然虚并非空,而是与实相对应的一种对比,虚实相生的一种境界。
郭公达先生对林存安先生的讲座评价很高
林存安先生在讲座中还谈到,中国画的一个重要传统是看重人品与画品相统一,对画家的自身修为特别看中,人品决定画品,而对照西画,人品与画品并不成正比,甚至相互割离。
他认为,受西方艺术观的影响,近百年来,不少中国画家的人品与画品逐渐割离。中国画家在借鉴西方绘画语言、绘画技巧的同时,无形中也把西画人品与画品脱离的艺术观传至中国画中。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画家受市场诱惑,过分计较个人利益,浮躁之风盛行,人品与画品脱离的趋势尤为明显。更有甚者,部分艺术家把人品的缺陷当成画家的“艺术个性”。在当前,林存安先生把中国画的人品与画品统一观这个传统遗产话题抛出来讨论,十分有必要,同时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郭公达先生在给学员们释疑
林存安先生还就中国画的造型、中国画的用笔方法;以及中国画作品的欣赏等多方面一一加以解析和论述。整个讲座内容条理清𥇦,引领着众学员们逐步深入的进入到中国传统书画的精神核心,精彩纷呈,搏得了大家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林存安先生现场给学员们示范笔墨技巧
讲座过程中,林存安先生还带来了部分他自己近期的山水画作,并现身说法,逐一讲解,在场学员都深受启发;之后林存安先生现场挥毫,为讲堂创作了一幅墨梅图,技法简练,纯熟,书法题款文人气息浓厚,现场学员深受启发。
郭公达先生在点评学员们作品
讲座的最后环节,郭公达先生亲自与本期主讲嘉宾林存安先生一起为众学员点评作品,郭老耐心的为大家一一点评;一代大家,儒雅谦逊,谆谆教导,一丝不苟!这种平易近人,严谨治学的精神令在场所有人为之感动。
林存安先生与大家共同探讨创作体会
读画品人,立象尽意。随着郭公达书画讲堂活动的不断开展,其在艺术及学术界的影响力也日趋扩大,来自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书画爱好者都在不断的申请加入。由此可见,在郭公达先生的艺术魅力和高尚品格的感染下,“郭公达书画讲堂”将会越办越好! (郑永生/摄影)
责任编辑:晨风
当代艺术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