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家官网

美术家委员会

郭因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16-3-18     浏览次数:    

 

      

                对话大师

        ----与著名美学家郭因先生面对面

                  成锋/

 

知道郭因先生,应该是在三十多年前了,他的一本《艺廊思絮》,曾经引起知识界不少人的共鸣与遐想,尤其是我们年轻人。在那改革开放尚未正式开始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思想深刻,风格新颖的这本书如在荒芜的沙漠里出现的一片绿洲,令人顿时耳目一新。从那时起,郭因这个名字,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了。

         

在中国,谈及美学、美术史论必然要谈及郭因。郭因先生原名胡鲁焉,1926年出生于安徽绩溪,在美学和美术史论领域,郭因先生有多个方面的开拓性的贡献。这源于他毕生的勤学深思,也源于他那曲折的人生经历。

今年适逢郭因先生九十寿辰,丙申春节前几日,一个雪后初晴的下午,笔者做客于郭老位于合肥市琥珀山庄的寓所,拜访了这位中国美学界传奇式的人物。

雪后的阳光,温暖宜人,开门迎接我的郭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在流露着书香气息的“非非斋”里,郭老和我谈起了他的坎坷人生和治学之路。交谈中,我深深地为这位九旬老人敏捷的思维和深邃的思想所折服;为他平易近人的态度和生生不息的激情所打动。以下是笔者对郭因老的访谈实录:

   成锋:郭老您好!大家都知道您从事艺术美学及美术史论研究工作已有很多年了,请问郭老,是什么因素促使您走上美学及美术史论研究这一道路的?

   郭因:我之所以走上美学及美术史论的研究之路有两个因素,一是个人爱好,一是工作需要。

   我从小就喜爱读书写作,十六岁就开始发表文章。以后长期沉溺于文史哲方面的书籍和写这方面的东西。而真正走上这条道路是工作的需要。解放后,我在安徽省政府文教委搞政策研究,接着在省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主编历史刊物,我便由研究思想史进而研究美学和美术史论。

                    

    成锋:我们知道您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美学家、美术史论家,还是著名的书画家,工作之外,您业余时间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

    郭因:我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美学和美术史论的研究和写作上,业余时间主要还是用来读书,有时也写写字、作作画,把它作为一种休息方式。

    成锋:一生写了大量美学及美术史论方面论著您觉得什么作品是您有影响力或是最成功的?

    郭因:《艺廊思絮》从1978年起陆续发表于刊物,又在1980年出版后,没想到影响竟然不小,甚至出现许多“手抄本”;《绘画美学史论》方面的论著也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很大关注。而影响会比较深远的恐怕还应该是绿色文化、绿色美学方面的论著。但是,我对自己所发表所出版的全部作品都并不满意。这有很多种原因。

               

    成锋:一生中觉得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

    郭因:在我人生33虚岁至54虚岁这段最宝贵的黄金时期,竟因响应帮党整风给党中央写去一封信而在省里被打入了另册。在被划为右派、劳动教养到摘帽待业这二十多年里,我基本上是长期挣扎在饥饿线以致死亡线上。

文革期间,我和家属更饱受屈辱,在一次家中被抄,一片狼藉而诉告无门之后,深觉活着已毫无意义,曾想与正在因病卧床的爱人一起服毒自杀。而如果我在30多岁到50多岁这段时间有可能安心读书写作,就一定会为社会多做出一些贡献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与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在桂林合影

   成锋:在您的人生道路上,哪些人对的影响最大?

   郭因:这要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人生道路方面,一是学术事业方面。

在人生道路上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民建主席的孙起孟。

我年轻的时候在进步书籍影响下,萌发了投身革命,参与创建新社会的愿望。就与一些有同样愿望的青年一起,积极寻找进步组织,经与由孙起孟任校长的香港持恒函授学校多次联系,1948年上半年,收到了持恒函授学校的回信信中说到:“欲知民盟、民进详情,可来香港。”于是与进步青年胡不夷、覃贵晃1948年夏天一起赴港。

到了香港,通过新知书店联系孙起孟孙起孟很快来到们的住处,过交谈,了解到我们的情况和想法,们去了民盟总部。民盟总部我们提出希望前往东北解放区,到由艾青任文学院院长的东北大学学习,投身革命洪流。时任民盟总部代秘书长周新民和时为民盟总部青年工作委员会负责人之一李相符表示,由于国民党封锁严密,现在去东北解放区是不可能的。周新民提出可以先介绍们加入民盟,再寻求其他参加革命的途径。就这样,由周新民和李相符介绍,我们三人加入了民盟。根据当时形势,民盟总部安排我和胡不夷返回上海参加学生活动1948年初秋,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我离开上海回到安徽,参加了皖南游击队。可以说,孙起孟对于我的参加革命帮助很大。后来,我的右派平反也得益于孙起孟的关心和帮助。此外,当时省政协主席张恺帆、统战部长魏建章等人对我的帮助和影响也很大,这三位,可以说是在我一生的关键时刻决定我的命运之人。

    在学术事业方面,原国家出版局副局长王子野对我的帮助最大,我的文章发表,书籍出版,我的成名等,都与他对我的重视与关爱有很大关系。而使王子野了解了我,则应特别感谢石原皋、程龙两位老同志的推介。

1989年与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孙起孟先生在合肥合影

    成锋:您最崇的外艺术家是谁?

    郭因:我看重每个学者或艺术家的长处和优点,而忽视其短处和缺点。我从不轻易全盘肯定或否定任何一个人。但我可以这样说,在思想上对我影响较大的人,中国有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西方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而最重要的还是马克思。中外文学家中,则是雨果对我的影响最大。我更可以这样说我最喜欢最崇敬的是那些挚爱人类、挚爱天地万物,并一直切实践行的人,而不论其社会地位的高低。我结交朋友也多是看重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我常从任何与我交往的人那里学习其所长、其优点。

1990年与著名文艺理论家王朝闻夫妇在屯溪合影 

    成锋:作为艺术家,您在写作或作画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郭因:不管是学术研究,还是艺术创作,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作品的“内容”。一篇文章、一件艺术作品,作者首先应该追求内容的“真、善、美”,其次才须讲究表现方法、表现形式。学者、作家或书画家首先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其次则要有自己的个性鲜明的表现方法和不同于别人的风格。具体到绘画作品,我觉得首先要使人“悦目”,其次要使人“怡情”,第三要使人“惬意”,第四要使人“动心”。而能够使人铭心刻骨,毕生难忘、毕生怀有好感的学术论著和文艺作品才能算得上是达到了“最高境界”的作品。

1996年在张爱萍将军住宅与张爱萍将军及其夫人合影

   成锋:现在都在强调回归传统,您怎么理解“传统”与“创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郭因:现在社会上为什么会有一股传统“回归热”呢?这或许是因为人们对当下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浮躁现象和各种浮躁作品有所不满。我认为要学习传统、继承传统,应该是吸取传统里的精华为今人所用。但也不能死抱着传统不放,局限于“传统”,而不去创新。作品还是应有时代内容,体现时代精神的。但出新似乎又不能“推陈出新”,而应该是“融陈创新”。具体谈到美术作品,我对美术作品有三个审美要求:一是要反映创作客体的“形神美”,其次要反映作者主体的“情思美”,第三要体现作者的“技巧美”。拿我自己来说,我作画最缺的是娴熟的技巧。我经常有一个较好的构思,但我总是表现不好,总是不能表现出一个理想的画面。假如我有职业画家那种绘画技巧,也许就能使我的画作好一些。我认为,绘画作品应是作者综合素质的自然流露,一个画家综合素质中的“短板”,常常就是他的作品不够完美的主要原因。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与著名文艺理论家李希凡先生在全椒合影

    成锋:现在社会上所谓的“艺术大师”很多,您认为艺术大师有什么特征或固定标准码?

郭因:真正的大师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大师,因为即使知识十分丰富的人,他所具有的知识也只是沧海里的一滴水。我认为,一个学者,能够留下几句永远会被后人记住并常引用的话,就很了不起。一个画家,能够留下一两幅后人百看不厌的作品,也就很了不起。

2008年与中央文史馆馆长袁行霈先生在上海文史会议上合影 

    成锋:您在艺术上已经成就斐然,最近又出版发行了《郭因美学选集》五卷,并将出版《郭因文存》十二卷,我在此表示祝贺。您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郭因:最近出版的五卷《郭因美学选集》,是我在文化大革命之后部分学术成果的汇编,即将出版的《郭因文存》十二卷基本上是我文化大革命之后各种写作成果的汇编。这或许只是说明:我老了,要收摊打烊了(笑)。

原打算再撰写一部《中国绘画技法理论发展史》和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国绘画史》,此外,还准备写一些别的东西。但我毕竟已年过九十,精力日渐衰退,事实上已不可能完成,就只好把两部书的提纲放在《郭因文存》里作为附录留个纪念了。

在采访结束的时候,我代表编辑部请郭因老为《艺术名家》题辞或写几句勉励的话,郭因老欣然答应,提笔写下“和艺术名家面对面,与人们大众心连心”,以此与大家共勉。

 

通过以上访谈,我们可以感受到郭因先生真正是一位生命不息,笔耕不止的文坛勇士。结合对其论著的阅读,笔者又深深感受到眼前这位充满激情的学者魅力之所在,他的大型题材作总是能够触及到人们心灵的深处,令人震撼。而小题材的随笔则常给人一种恬美、静谧的审美享受。而其战斗不息的勇猛精神更是令人钦佩不已。

临别前,郭因先生将最新出版的《郭因美学选集》全五册赠与笔者,并在扉页上赠言。

“老梅愈老愈精神......始知明月是前身”,我想,在郭因先生九十寿辰之际,把金农咏梅的这两句诗送与郭因老该是最恰当不过的祝寿礼物了。

                  

                     成锋   2016年2月18日

               时在丙申年正月初十于紫云阁

 

 

       

2013年在北京接受中国美协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称号证书,与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左中一、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合影

    

注:本文作者为当代艺术家网《艺术名家》在线画刊总编

 

                                                                                                                                                       

 编者按:

    郭因原名胡鲁焉,幼名胡家俭。1926年生,安徽绩溪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研究员。早年从事教育工作,1962年开始美学研究,研究方向:大美学、绿色美学、绘画美学。              

任安徽省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政策研究员,安徽省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编辑出版组副组长,安徽文史馆驻馆馆员,安徽省政协文史办公室副主任,安徽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安徽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安徽省政协常委文史委员会副主任,民盟安徽省委委员兼文化委员会主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美学会常务副会长,安徽省社联委员,安徽省文联名誉委员,安徽省艺术专业高级职务评委会委员,安徽省出版专业高级职务评委会委员,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安徽省美术家会、安徽省徽学安徽省太白楼诗词学会顾问等职。现任安徽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安徽省文史馆荣誉馆员,安徽省美学学会名誉会长,安徽省绿色文化绿色美学学会名誉会长,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名誉会长,安徽省中国画学会名誉主席等。其学术业绩被收入海内外数十种名人录。

曾在海内外出版学术专著多部,主要有:《艺廊思絮》、《审美试步》、《中国绘画美学史稿》、《中国古典绘画美学中的形神论》、《中国古典绘画美学》、《先秦至宋绘画美学》、《元明绘画美学》、《中国近代绘画美学》、《山水美与绘画》、《艺术美的创造与欣赏》、《我的绿色观》、《书头书尾》、《郭因美学选集》等。与人合作的有《中国美术》、《新安画派》、《绿色文与绿色美学通论》主编或与人共同主编的有《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安徽文化通览简编》、《中国画论》、《学术百家》、《安徽文化史》。发表学术论文 及其他各类文章数百万字。

作品曾多次荣获国家级及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13年7月,荣获全国“卓有成就美术史论家”称号

  

   当代艺术家网

        www.arts168.com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向上]